战平阿曼,或许已经是这支国足的天花板
凤凰网体育《凰家看台》出品
文丨凤凰网体育资深评论员丰臻
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队自参加十二强赛以来的凤凰网前4篇评论文章的标题,如下:
0比3完败给澳大利亚, 《封闭的中国足球,已跟不上世界的节奏》 。
0比1被日本围攻, 《中国国家队里,为何巴西族看起来是最拼的》 。
3比2侥幸拿下越南, 《亚洲三流里的一流,中国队还能维持多久》 。
2比3略遗憾负沙特, 《国足总是输球,非要每个中国人都背锅吗》 。
洛国富被换下成为李铁最大败笔
十二强赛第5场,国足1比1战平阿曼,因为临场调度有明显失误,陈戌源指定的主帅李铁赛后再度遭到口诛笔伐。第5篇,已经不知道写什么了,正如球迷已经不知道在评论区吐什么槽。该随性而骂的都骂了,该理性分析的都分析了。中国足球最可悲的一点体现在:他总是一遍一遍重复相同的剧情,甚至都不能给媒体和球迷提供新素材。
比悲哀更悲哀的,是无趣。
我尝试着共情。我倾向于告诉自己,不是他们输了是我们输了。
武磊进球后与队友庆祝
张琳芃,肥城站铁路工人和济南一所职业学校印刷工的儿子,来自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人阶级家庭。七岁那年,张琳芃为了练球离开了家开始漂泊,母亲在被窝里痛哭一场。
武磊,他那位来自山东农村的回族父亲在南京当兵退伍后,原本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后为陪武磊练球,挨着学校做了八年保安,经常日夜颠倒。
张琳芃
吴曦,出身于石家庄一位大学教授和中学老师的组成的知识分子家庭,这让他的性格多年来像棉花一样温和,即使在狂放的上海申花也没有“学坏”。
颜骏凌,一个从小到大都有礼貌的大城市孩子,在外婆的弄堂里开始了自己的足球生涯,为此,特种兵转业的父亲在90年代末期每天骑摩托送他去离家很远的足球特色学校读书,直到被徐根宝选中。
尹鸿博,父亲是长春一家工厂的门卫,母亲是厂里临时工,为了给尹鸿博交4万块钱的学费,家里把房子卖了。他曾说我就是父母最大的希望。
池忠国和金敬道,来自延边州的朝鲜族矮个子,看面相似乎比任何人都能吃苦,他们总在场上不停地跑。另一个没有没什么上场机会的朝鲜族队友高准翼继承了父亲高仲勋的事业,尽管他父亲这辈子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那句“中国足球,没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