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诸位读者说声对不起。
12强赛的前三场比赛,笔者都会在赛后第一时间更新一篇稿子。
从《认清形势》到《铁的自信》,本想着能把这个传统保持下去,因为这稿子不光是写给诸位,也是写给我自己。我想用这种形式来记录我职业生涯的第二次“12强赛”。
遗憾的是,在上一场中沙之战后,我断更了。断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知道该写点什么。
我不想冠冕堂皇的说“哀莫大于心死”——作为一个国内足球的从业者,这种理由显得并不专业。
况且只要足协不解散,国足还有比赛能踢,对于媒体和球迷来说,这心就从来没死过。
但在昨天的比赛之后,我的大脑确实是懵的。
这感觉仿佛是在经历了四场比赛之后,铁家军的国足练成了江湖神功沾衣十八跌。找不到一个切入点,找不到一个抓手。骂不动,也喷不动,只想在看完比赛后躺平。
不过经过了一天的沉淀,我还是决定拿起笔来,在泔水桶里为大家寻找一些残羹冷炙的奖赏。
程序
别误会,这个小标题绝没有嘲讽某位领导的意思。
中沙之战后,许多稿件的标题都用了一个词——“憾负”。
什么是憾负?遗憾的输球,什么是遗憾的输球?
犹记得上届12强赛的首场,铁子的好兄弟高指导带着国足客场对阵韩国,在上半场0-3落后的情况下,下半场突然爆发连追2球,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仍在进攻,仍在向前。那场比赛结束后,蒿俊闵说:
“再给我们十分钟,我们能扳平!”
在我眼中,这场比赛是可以用憾负来形容的,那真的是遗憾,真的是不甘,也真的让人一度看到了希望。
但这场中沙之战,恕我直言,它配不上憾负这个词。虽然同是土帅指挥,同样是面对亚洲头号队伍,同样的比分,同样的过程,国足也都一度有扳平的机会。
不同之处在哪?
在于5年前的中韩战是足球,5年后的中沙战是程序。
5年前的国足虽然上半场丢球,但自始至终没怂过,武球王时不时就用他那标志性的速度让韩国难受一下,虽然单刀球还是一如既往,但这是足球。
5年后的国足,像是电脑一般执行着上半场死守龟缩、下半场归化冲锋的程序。因此这个程序的结果也有且只有两个:
“输,和遗憾的输”。
足球是激情,程序是机器,而机器是冷冰冰的。